2021年10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登上钻井平台,察看作业情况,看望慰问石油工人。2021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石油职工致以诚挚问候。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是中国胜利油田所在地,因油而建、因油而兴。
石油装备产业走出“国际范”
500多家企业“端牢高端装备饭碗”
石油产业,事关国家能源安全;而石油装备,则是从找油、开采到加工,每道工序都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现代化工业城区,东营区全力推动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发展,已形成了从石油勘探用仪器仪表、开发用各类钻机、采油用各类抽油机、石油集输用各类钢管到二三次采油用各类石油助剂等的一条龙产业链,石油装备产品涵盖8个门类、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形成了集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已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以科瑞集团为龙头,以胜机集团等企业为骨干,东营区从事石油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的企业有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97家。
石油装备产业走出“国际范”
氮气设备是科瑞集团的拳头产品,企业拥有16年的设计和生产经验。目前,科瑞集团仅在氮气设备领域,就拥有5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5项发明专利,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占据80%的份额,远销俄罗斯、印度、泰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68家高新技术企业“吃上智慧饭”
在东营区,像科瑞这样的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68家。同时,全区拥有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42家,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97家规模以上石油装备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研发经费占比达到1.84%,占全区研发投入的72.4%,从事石油装备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有6800多人。
石油装备产业走出“国际范”
“这款是我们主打推向市场的海洋整体式高端井口,它主要适用于海洋油气开发过程……”在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市场部部长王凤仪自豪地介绍着公司的主打产品。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目前已拥有核心知识产权40多项,大部分都填补了国内行业的技术空白。走进山东永利精工石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国栋介绍:“企业拥有专利3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东营区聚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延伸服务链条,走出了一条具备“东营区特色”的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发展之路。现如今,皓翎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洋勘探装备,打破了国外高精度DAS技术壁垒制约;汉德公司成功研发的电控系统核心部件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成为全球掌握这一系统核心技术的四家生产企业之一……
500多支油服队伍“怀揣”技术“走四方”
在东营区,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油气工程咨询与设计服务、软件开发、油田工程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长安科达、大明石油等为代表的石油技术开发企业,以森诺公司为代表的石油开发咨询企业,以广域科技、汉威石油为代表的软件开发企业等,纷纷成长起来。此外,东营区还从谋划实施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入手推动一批“油服”项目,实现了辖区内企业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变,用新技术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东营区积极争取重点产油国使领馆、经商处、行业协会的支持,帮助油服企业在境外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并与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等携手合作,通过实施合作共赢等策略,助力企业在海外市场实现良性发展。目前,东营区已有17家企业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立了70多个服务机构,服务网络遍布全球,为巴西、土库曼斯坦、沙特、科威特等30多个国家提供设计、软件和技术服务。东营区企业在境外建立服务网络的同时,积极与国外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合作,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扩大品牌知名度。目前,辖区企业已与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家国际石油公司以及350多家油田工程和服务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研发、设计人员超过1600人。
作为全省唯一“雁阵形”石油装备产业集群,东营区将聚力强链、补链、延链,使优势更优,强项更强,在全国甚至全球高端石油装备领域挺起山东制造的“脊梁”。